我们与过去渐行渐远, 可记忆里的味道却越来越清晰。
我的童年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。
记忆有些模糊。因为,童年太短暂。
记得是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六月,麦子熟了。
细碎鸟叫声中,太阳很烈。风吹过麦浪,金黄色的麦穗,沙沙的响。
爷爷和奶奶,在麦地里,弯着腰,一镰一镰地收割着。身后每隔一段就是扎的结结实实的麦捆。
我拿一个小柳条筐,在收割完的麦地里,捡遗留在地里的麦穗,太阳很毒,一会儿我就受不了了,躲到田边的大柳树下,睡着了。
等醒了,天已经黑了,我看不到奶奶,只听见麦地里镰刀割断麦杆的声响。我感到了丝丝恐惧,就冲着黑夜大喊:奶奶,我饿了!
声音传的很远。
抹黑回家,可吃的还是中午剩下的饭,我不干了,奶奶对我说,乖,等麦子晒干磨成粉,给你做“汽水粑”。
我破涕为笑,吃着奶奶搓好的用我捡的麦穗煮的青麦仁,睡了。
孩子的愿望就这么简单。我就天天盼着。
盼着盼着,在打谷场,看着爷爷用石碌碌一遍遍碾过晒干的麦穗,把麦仁和麦皮碾开,再等风来,爷爷用木锨一遍遍扬过,麦皮洒满了我全身,痒痒的。等到麦仁晒干,爷爷捧着一捧,拿出几颗,咬了咬,说,嗯,今年是个好收成。
麦子拉回家,在家里那传了几辈子的老石磨上,奶奶一圈圈的推着磨杆,饱满的麦子就慢慢碾成了面粉,我也跟着奶奶一圈圈的转着推磨,够不太着磨杆,就推着奶奶的背,奶奶就笑的乐开了花。
奶奶用一个陶盆,盛上面粉,然后把酵母水倒入面粉中搅拌成棉絮状,揉成光滑的面团,等面发到两倍大的时候,把发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小面团。包好包子在锅里蒸上15分钟就好了。香喷喷的“汽水粑”就出来了。奶奶还给我做了葫芦鸡蛋汤一起就着“汽水粑”吃。
在那个虽然缺油少盐的年代,可我依旧吃的很香甜,奶奶在一旁给我扇着扇子,看我吃的满头大汗,笑的很甜。
后来的后来,我慢慢的长大了,出来上学工作,其实也很少回去了,基本上是每年过年回去一次。在外面也很少能吃到家乡奶奶做的“汽水粑“的味道了。
我们与过去渐行渐远,可记忆里的味道却越来越清晰。奶奶,我想您了,想您做的“汽水粑“”了。
汽水粑是湖北省罗田县的早点名吃,它的加工程序简单,由酒曲做成的老面,自然发酵手工揉面放入铁锅用柴火慢慢烙烤,大铁锅蒸发,靠汽水蒸熟,故名汽水粑。2013年,被评选为罗田县“十大名吃”之一。
关注美非凡微信平台
美非凡APP(安卓)
美非凡APP(IOS)